山歌协会
浏览次数:40979作者:来源: 吴浩镐发布时间:2016-06-01 14:57
|
|
山歌协会
会 长:李红光
副会长:钟柳红、罗新兰、刘云珍
1996年2月 会 长:范晴、周天和
副会长:廖淦光、马坤宏
2001年12月 会 长:周天和
副会长:范晴、廖淦光、马坤宏
2002年11月 会 长:周天和
副会长:钟柳红、张佛香、黄俊英、罗汉怀、马坤宏
2004年9 月 会 长:李红光
副会长:钟柳红
2013年12月 会 长:李红光
副会长:钟柳红
2014年6月 会 长:李红光
副会长:钟柳红、罗新兰、刘云珍
1996年9月成立山歌协会
后因活动需要等原因,改选周天和任会长、马坤宏、钟柳红为副会长。
因山歌协会成立迟于其它协会,最初的山歌演唱会、山歌大赛等活动和交流都是在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开展,山歌协会成立后,人员基本上都是从民间文艺家协会中转过来的,至目前,协会共有会员101人,其中省级委员7人,地市级领导7人,是一支常年坚持活动颇受群众喜爱的文艺队伍。
十多年来,协会突出抓好两大活动,一是组织山歌创作和改革发展,二是组织山歌手和民间艺人开展群众性山歌演唱和擂台赛歌,组织部分民间艺人下乡巡回演唱。1999年由周天和与泰国山歌社黄国华,陈英与旅台乡亲陈汉槐以山歌通信等方式,发动募集资金在兴城人民公园兴建《清林山歌亭》,其中旅泰侨领黄清林先生捐资10万元人民币,旅台同胞陈汉槐先生捐资2万元,其他会员和朋友捐资数万元。泰国山歌社和我市歌手、各县、市歌手曾在《清林山歌亭》联欢或赛歌。2002年旅港同胞杨如彭先生又在明珠文化广场捐资兴建《杨如彭山歌亭》。日常市区山歌活动,由山歌协会主持,每天早晨、傍晚两处山歌亭里独唱、对唱、小擂台赛不断,听众少则百把人,多则数百人。我市山歌大师、山歌师和主要歌手常被粤东、粤北、广州等地邀请去联欢、比赛。中国文联、省民协、深圳市政府在龙岗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周天和被誉为“山歌王”并获一等奖,李超泉获优秀奖。
山歌作者创作的改革山歌,五句板《哥系黄麻妹系苧》、《客家精神代代传》,省电台、电视台播放后被旅美乡亲制成录音磁带带出海外客籍同胞中传唱,《好梦成真今朝圆》在省首届民间歌会中获铜奖,并由李超泉随客家艺术团到马来西亚演唱十场。市民营企业家李红光把我市山歌作者创作的山歌剧、山歌小品、传本、折子摄制成VCD、录音、磁带推向海内外客家人聚居地,对弘扬客家文化、联谊亲情起到良好的作用,老文艺家范晴出版了山歌、论文专著(桑麻恋),并在省、市发表山歌论文8篇。老董出版山歌剧和论文专著(老董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胡希张的专著《山歌大师周天和》和《山歌大师陈贤英》。陈静波创作的歌曲《五星红旗在校园升起》获省二等奖,文化论文在省群众学会宣读交流。陈昌仁在省、深圳等报刊发表10多篇民间故事、传说荣获二等奖。
山歌大师周天和兴宁收徒

2008年元月18日,梅州市山歌大师、竹板歌传本剧作家周天和在兴宁举行收徒仪式,招纳九名新人传授技艺,为源远流长的客家山歌后继有人作出努力。
周天和是兴宁市山歌剧团退休干部, 经过几十年的山歌演唱、比赛和五句板说唱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山歌素材和客家方言谚语、歇后语、双关语词汇,擅长擂台斗歌,达到了即兴成歌脱口而出的境界,不仅能唱,而且善写,因而声名鹊起,在“梅州1990山歌节”山歌擂台赛中被授予“梅州市山歌大师”称号,在深圳龙岗客家山歌节上被评为 “山歌王”,其五句板《春催杜鹃》还曾上京调演。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源远流长的客家山歌日渐被冷落,后继乏人。为使充满客家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客家山歌得以传承和光大,周天和大师在四处传唱、著书立说的同时,产生了收徒的想法。在兴宁市文联与兴宁市山歌协会联合支持下,周天和大师的首次招徒仪式日前正式举行,来自兴宁社会各界的9位歌手向师傅颂拜师词,行拜师礼,交拜师帖后,周天和大师一一颁发收徒帖,均以即兴山歌应答众弟子,一展其歌随口出的大师风采。梅州市群艺馆和兴宁文化部门领导及喜爱山歌的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收徒仪式。著名山歌研究学者、作家胡希张说:“以传承客家山歌、培育山歌新人为主旨的招徒仪式,是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盛事,是可望传承客家山歌后继有人的新举措”。